日前,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支持援建的全州首个村级智能温室大棚在新疆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建成投用。
(资料图片)
引领科技兴农
佃坝镇位于昌吉市区以北8公里处,借助优越的地理优势,自1993年起,佃坝镇在全市最早发展设施农业。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智能温室大棚逐渐取代传统钢架结构温室大棚,但是由于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农户们只能望“棚”兴叹。
在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的支持下,佃坝镇多方争取资金投资3000万元建成2座智能温室大棚。
2座温室大棚单体面积达到6600平方米,采取无土栽培方式,配备遮阳、保温、降温、喷灌系统等自动化设施,科学调节植物生长所需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可以缩短生长周期,提升经济效益。
土梁村花卉繁育基地水肥设备工程师赵世超介绍:“大棚配置的系统是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母液罐通过施肥一体机实现智能化灌溉,灌溉完以后,通过回液池二次消毒,再通过过滤器除脂消毒,回到母液罐里面,实现重复利用,提高了水和肥的利用率,也节省了成本。”
“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设施支撑,泉州分指拨付资金600万元,同时在援疆专家的指导下,这次土梁村大棚升级改版,在科技运用和材料建造方面,目前都是国内领先水平。”佃坝镇党委副书记魏晨表示。
促进产业转型
佃坝镇原有的设施农业9成以上种植蔬菜,是乌昌两地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近几年,一些农户虽然看到了大棚鲜花的商机,但苦于设施和技术的局限,一直没有大规模经营。
科技种植示范户李增在佃坝镇二畦村承包了6个大棚种植花卉,每年需投入15万元的管理成本,花卉品质和收入也不理想。
佃坝镇智能大棚建成后,土梁村随即组建土梁村花卉基地,联营企业负责人李增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将原先6个大棚的5万盆花卉,全部搬到智能大棚。“大棚单体可容纳4400平方米苗床设备,一次性培育景观花卉、鲜切花卉及盆栽共计10万盆。棚内引进自动化水肥一体机、LED补光灯、空气源热泵原理的电采暖以及潮汐苗床等先进设备,能够使灌溉的更加均匀、吸收水肥效率更高,还能减少花卉的病虫害。”李增说。
李增介绍,按照以前劳动量,管理5万株花苗需要请10个工人,现在智能化管理后仅需2个工人,可以节省8个工人的支出成本,年产值可以达到300万元。
“土梁村是自治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依托现代农业设施,下一步,镇上将在‘菜篮子’基础上,把土梁村打造成‘乌昌石’地区的‘花园子’,此举不仅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凸显了生态效益,实现双赢。”魏晨表示。
壮大集体经济
按照“党建引领、能人管理”的经营模式,智能温室大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产经营。
“村集体以大棚硬件设施、土地入股,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村集体和专业花卉种植企业共同参与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分险共担、利益均分。”佃坝镇土梁村党总支委员叶枫介绍说,这种经营方式为拓宽村集体致富门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蹚出一条新路径。
据介绍,以智能温室大棚为主体建筑,佃坝镇土梁村花卉繁育基地将周边100余亩耕地整合,发展大棚鲜花产业,可以提供20个就业岗位,实现共同增收致富。
佃坝镇土梁村村委会主任李万兵介绍说,智能温室大棚鲜花产业在土梁村原有农家乐、采摘园、蔬菜种植产业基础上,延伸了农旅融合的链条,丰富了乡村产业内容,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通过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产值达到300万元,可为合作社带来9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我们做响‘佃坝’品牌和吸引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万兵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花卉基地正在与玉石协会、植物工厂等企业洽谈,争取促成花卉展销承包业务;同时,村集体以温室大棚为基地,打造“红绿融合”的主题党日实践点,吸引各级党组织来此“打卡”,开展主题党日、研学等活动,感受绿色生机,激活附加产值。
昌吉市委副书记、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指挥长蒋文强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援疆支持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对佃坝镇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意义重要,对昌吉市农业提档升级引领示范作用显著,下一步,指挥部将发挥援疆农业专技人才作用,在新品种试种、市场销售、农户培训方面持续发力,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查燕荣 通讯员 马月 白高峰)